《陜西日報》:延安、榆林油氣資源前景展望:百年開發,潛力依然巨大
在陜北這片古老而蒼茫的大地上,世世代代的陜北人為了生活而努力辛苦勞作著。然而,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在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社會,這里的日子持續貧苦,乃至有舊時文人寫下了充滿悲憫情懷的《七筆勾》。不過,和惡劣的自然條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里的地下幾乎全是寶藏!豐厚的煤、油、氣、鹽資源吸引了世人關注的眼光,甚至有媒體對這一區域冠以“中國科威特”的美稱!
自1905年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在延安市延長縣誕生以來,石油工業已經在陜北大地走過了100多年的風風雨雨。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憑借著大地的慷慨饋贈,陜北經濟迅猛發展,陜北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升。在陜北,特別是延安市,油氣資源已經成為當地的經濟命脈。同樣,在榆林,全市財政收入的18%依賴于地下的油氣資源。
然而經過100多年的開采,腳下的油氣資源還有多少?還能開采多久?有什么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對于經濟高度依賴油氣資源的陜北而言,在轉型發展的同時,這些都是不得不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延長、長慶“雙雄競技”
曾幾何時,陜北的“油老板”與“煤老板”一樣聲名赫赫。通過掠奪式石油開采方式,他們在迅速鼓了個人腰包的同時,也造成了石油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2005年,一番整合之后,“油老板”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目前,在陜北進行石油勘探和開采的企業,主要是中國石油的長慶油田、中國石化的中原及華北等分公司以及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其中,中國石化只是在延安市甘泉縣和安塞縣北部等地有少量的石油生產,在陜北其他地區尚處于勘探階段,因此,陜北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實際上呈現出延長油田和長慶油田“雙雄競技”的局面。
1982年7月,為了促進延長油礦的發展,經陜西省政府和石油工業部共同研究,確定了“以油養田、采煉結合、滾動發展”的方針并給予優惠政策。在各級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下,企業自籌資金加快自我改造,使石油年產量再次得到明顯提升,1984年產量達到11.9萬噸,1990年提升為40萬噸。之后,在廣泛采用了叢式井、定向井鉆井技術等先進技術之后,2004年產量達到620多萬噸。2005年9月14日,原延長油礦管理局所屬的8個石油生產單位和陜北各縣的14個鉆采公司重組為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為陜北石油持續、科學勘探開發奠定了基礎,當年石油產量就達到了838.2萬噸,之后幾年連續增長,到2011年,達到1210萬噸。
長慶油田作為央企下屬油田,在陜北石油開發方面也屢創佳績。從近幾十年發展曲線看,長慶油田的石油產量增長情況和延長油田比較類似。值得一提的是,長慶油田2000萬噸的年采油量中,有近一半來自于延安轄區內的作業區,另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榆林市轄區,并且主要是由石油儲量為2億噸的安塞油田和儲量為3億噸的靖安油田生產的。這兩個油田也是我國最早開發和最大的低滲透油田,安塞油田經濟有效的開發技術還被譽為“安塞模式”在全國推廣。如今,按照長慶油田規劃,在2011年突破4000萬噸的基礎上,再用兩年時間,長慶人要拿下5000萬噸年油氣當量,建設一個名副其實的“西部大慶”。
鄂爾多斯盆地油氣產量已達5300萬噸
“陜北的石油已經開采100多年了,是不是快開采完了?萬一哪天開采完了可咋辦?”常常有人擔心地問。
據有關資料介紹:陜北延安、榆林兩市處于鄂爾多斯盆地伊陜斜坡的構造位置上。鄂爾多斯盆地北起陰山,南抵秦嶺,西自賀蘭山、六盤山,東達呂梁山,面積37萬平方公里。第三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表明:鄂爾多斯盆地石油總資源量約為85.88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為10.7萬億立方米,是我國油氣產品增儲的主力油氣區和國家油氣資源的戰略接替區之一。據初步統計,目前盆地內累計探明石油儲量40多億噸,天然氣約4萬億立方米,已成為我國陸上第三大油氣田(區)。
事實上,目前延長油田和長慶油田已開采的石油產量和實際探明儲量相比,可以說是數量還很少。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延長石油實施以延安為軸心的“東擴、西進、南下、北上”大勘探戰略,先后發現了12個油田,每年新增地質儲量都在5000萬噸以上,包括國家未審定的儲量在內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過20億噸,但截至2010年年底,我們累計生產的石油僅為1億多噸,采出程度僅5%左右,因此,后備石油資源還比較豐富,有進一步發展和穩產的資源基礎。
同樣,從開發數據上分析,長慶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約24億噸,但累計生產石油也僅1.8億噸左右,繼續發展和穩產的資源基礎同樣牢固。
鄂爾多斯盆地油氣儲層是典型的“低滲、低壓、低產”儲層,勘探開發難度較大。百多年來,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延長石油和長慶油田針對鄂爾多斯盆地這種儲層地質及開發特征,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分別走自主研發與對外合作相結合和自主研發為主與對外合作為輔的路線,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改進,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勘探開發系列技術,各自闖出了有效開發“三低”油氣藏的路子。2011年,鄂爾多斯盆地油氣產量達5300萬噸油氣當量,為國家石油工業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盡管如此,陜北的石油開采率仍有提升的空間。據了解,延長油田主要產區的平均石油采收率大多徘徊在15%左右,最高的不過30%,而世界石油平均采收率約為40%,即使在我國,油田目前的石油平均采收率也在30%左右,其中大慶油田最高,達到了40%-50%,因此,陜北油田的石油開采率明顯偏低。隨著科技進步,采收率的進一步提升,必將帶來石油產量新的突破。
從天然氣后備資源上看,鄂爾多斯天然氣資源量年為10.7萬億立方米,到2011年年底實際累計探明量約4萬億立方米,因此可以說,陜北地區常規天然氣儲藏量也非常豐富。
此外,這一區域還新發現了非常規天然氣——頁巖氣。去年4月24日,在素有“美水之鄉”的甘泉縣,延長石油下寺灣油氣區柳評177井壓裂試氣并成功點火,成為我國第一口陸相頁巖氣生產氣井;5月30日,延長石油又對新57井實施壓裂并成功產氣。這標志著延長石油在頁巖氣勘探開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對我國新型能源開發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科學規劃開發油氣資源
雖然從油氣資源的總量來說,陜北開發潛力非常巨大,但在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大前提下,科學規劃剩余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仍然非常必要。
中國地質大學能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姜在興在一篇《以科學的政策促進剩余油氣高效利用》的文章中指出,政府應該在源頭上提出一系列政策性解決方案,有針對性地制定區域政策、市場準入政策、技術政策、環保政策、稅收政策、對外合作政策以及剩余油氣儲備政策等,通過宏觀調控與微觀指導,為石油企業營造良性的、有效的勘探開發環境。
他認為,首先在區域政策上,穩定東部,聯合中部,突破西部,使西部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接替區和安全的能源通道,對于不同區域實施科學的準入和開發政策,為了提高油氣資源開采階段的效率和更好做到內部生產階段的“節流工作”,國家應鼓勵與剩余難動用儲量的開發相關的重大項目的研究,對技術型企業實施有利的準入政策,不論規模大小,廣泛集資,并且將新技術作為準入的首要標準。
其次在技術方面,國家鼓勵引進、開發新技術,目的在于加大油氣伴生資源綜合利用和提高油田采收率技術開發,隨著技術的進步,將現有剩余難動用儲量轉變為可動用儲量,減少勘探開發成本,進而實施內部節流。
在環保政策方面,必須嚴格遵守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在保障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開發剩余油氣資源,防止造成污染環境以及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發生,營造良好的勘探開發氛圍。
再次在稅收政策方面,通過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合理分配中央與地方的資源收益比例,并建立政府投資機制,由政府監控資金周轉,用于鼓勵新區、新領域油氣資源的勘探。
除了政府的科學規劃,采油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同樣大有可為。事實上,近年來,無論是延長石油還是長慶油田,在利用科技實現科學發展方面都成效顯著。
以延長石油為例,該企業提出將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著力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在油氣產業上,加快特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技術的集成創新,重點圍繞高效注水、二氧化碳壓裂、化學劑驅油以及天然氣水平井開發和陸相頁巖氣高效開發等等,加快技術研發與現場試驗,努力形成自有勘探開發技術體系。目前,延長石油基本形成了一套適合特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的技術體系,推進了油田開發方式的轉變,保持了千萬噸級油田的穩產增產,有效保障了國家能源供應。
造物主給了人類生命的同時,也給人類奉獻了無數的恩惠。在我們不斷的享受、利用、發展的時候,誰違反了自然規律,誰將受到懲罰,因此,陜北的油氣資源是豐富的,潛力是巨大的,只要在科學規劃、合理開采的前提下,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這些資源不僅會造福當代百姓,而且必將惠及我們的子子孫孫。